您现在的位置: 变叶木 > 变叶木防治 > 正文 > 正文

高一语文第八单元练习有答案k12教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4/1/16 18:22:45
公益爱心援助定点医院 http://weifang.dzwww.com/cj/201711/t20171127_16268082.htm

高一语文第八单元练习班级:姓名: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5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1.下列加点的实词含义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B.善始者实繁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春华秋实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叶徒相似,其实不同

C.振之以威怒D.塞源而欲流长也

振长策而御宇内流水不腐

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2.下列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克终者盖寡B.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而况于明哲乎

C.岂取之易守之难乎D.而况于明哲乎

臣闻求木之长者青取之于蓝

3.下列句子翻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B.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历代帝王,接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刚开始做得好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C.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

D.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4.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B.第一段用了两个比喻,先从正面喻证治国必积德,再从反面说明德不厚国不可长治久安。

C.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

D.第二段指出了历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人民的力量。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二)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盖儒者所争盖:___________②而天下之理得矣理:___________

③举先王之政举:___________④以兴利除弊以:___________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盖儒者所争”一句中“争”具体指哪些?(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10题(25分,每小题5分)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9.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唐代著名诗人,为别于杜甫,后人称他为“小杜”,又将他与李商隐并列,称为“小李杜”。

B.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C.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文赋”,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是骈赋。

D.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顺序应该是诗经——楚辞——乐府——赋——辞——唐诗——宋词——元曲。

10.下列两句中的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11.文中划线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④呕哑: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孤单的人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B.②③⑥⑧C.①③⑤⑧D.②④⑥⑦

12.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句中四处“后人”()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后人之后人,更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当时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当时的人;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13.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14.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二、默写填空

15.《谏太宗十思疏》开篇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首先举出“___________,——————;————,————”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中心论点“————,————”。

16.《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兴建要适可而止的两句是:,。

17.《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对自己喜好之物要知足的的两句是:,。

18.《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谦虚有修养的两句是:,。

19.《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的的两句是:,。

20.《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游乐要有限度的两句是:,。

21.《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慎始慎终的两句是:,。

22.《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不要因为自己的喜恶而赏罚不公的句子是:————,————;————,————。

23.《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两句是:,。

24.《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远离奸佞小人的两句是:,。

25.《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主应该选拔有才能的人,听取好的意见的两句是:,。

26..《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

27.《谏太宗十思疏》中用“,”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

28.《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阿房宫赋》中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杜牧在本文中最后总结,六国和秦国的灭亡都是由于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韩愈《师说》中“孔子曰:‘三人行,__________”,苏洵《六国论》中“古人云:‘以地事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史论贵在立论精警,如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呜呼!_________,非秦也;________,非天下也”,宋代苏洵的《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_________”,皆借古讽今,发人深省。

38.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破亡的原因是:“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________。”因此,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劝诫统治者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阿房宫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_____________”,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参考答案

1、A.A项:听说;懂得;闻名。B项:实在,确实;果实,这里作动词用;果实。C项:威吓;举起;举起。D项:水流;流动;水流。

2、A.A项两个“盖”都表推断语气;B项两个“而”,前一个表转折,后一个表承接;C项的两个“之”前一个代词,后一个结构助词;D项两个“于”前一个“对于”,后一个“从”。

3、D.“终苟免”: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4、C.不是作者的观点。

5、略。6.原来,表推测道理推行用来。(每空1分,共4分)

7.在朝廷上讨论法令制度并进行修订。(关键词:议、修,倒装句式。整体句意通顺,2分)至于怨恨咒骂这么多,这本来就是我预先就知道它会这样的。(关键词:怨、诽、固、其,整体句意通顺,2分)

8.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少一点扣一分,共3分)

9、C。《阿房宫赋》是文赋。

10、B。两个“之”前一个为代词,一为结构助词;两个“而”都是连词,前一个表转折,后一个承接。

11、B.略。12、B.略。13、C.同情不正确。14、略。

二、

15.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16.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17.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18.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9.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20.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21.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2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23.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24..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25.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26.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27.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28.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29.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30.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31.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3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33.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4.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35.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36.则必有我师

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37.灭六国者六国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弊在赂秦

38.弊在赂秦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9.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也

40.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bianyemua.com/bymfzi/127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变叶木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