栌菊木(学名:NoueliainsignisFranch.)是菊科,栌菊木属灌木或小乔木。分布于中国云南和四川西部。生长在海拔-米的山区灌丛中。
1.形态特征
灌木或小乔木,高3-4米。枝粗壮,常扭转,幼时有条纹,上部厚被绒毛。叶片厚纸质,长圆形或近椭圆形,上面无毛,下面薄被灰白色绒毛;侧脉7-8对,弧形上升,叶柄被绒毛。头状花序直立,单生;总苞钟形,总苞片约7层,背面被黄褐色绒毛,外层卵状三角形,中层长圆形,最内层披针形或线形;花全部两性,白色;缘花花冠二唇形,外唇舌状,舌片开展,长圆形;盘花花冠管状或不明显二唇形,檐部5裂,裂片短于花冠管,外卷;花药内侧被毛;花柱分枝扁,顶端圆。瘦果圆柱形,有纵棱,被倒伏的绢毛。冠毛1层,微白色或黄白色,刚毛状。花期3-4月。
2.生长习性
栌菊木喜干热河谷气候环境。土壤为山地酸性黄壤。多生于金沙河谷沿岸及沟谷山坡的杂灌木林中。常与云南泡花树形成小片群落,或生于云南松与栎类混交林内或云南松林林缘。栌菊木是喜光的阳性树种,在向阳、湿润的岩石隙缝及悬岩峭壁处生长较好,在空气湿润的-米高海拔处生长良好,在海拔较低处则生长较差,有时成丛或匍匐状生长。
3.主要价值
栌菊木是中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是菊科中稀有的木本残遗种。由于形态特殊,对于研究中国菊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古植物区系及古地理等,具有科学价值。
4.保护级别
保护级别:该种列入中国国务院年8月4日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Ⅱ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易危(VU)。
5.繁育推广技术
栌菊木一般用播种繁殖。但播种易变异,生长周期长,李长潇研究员发明的植物非试管高效快繁技术适应性极广,生产季节长,繁殖系数高,大规模生产成本低。此植物快繁技术是一个专有技术,已在近种经济植物的快繁中取得成功,显示出对大多数经济植物无性快繁具有普遍意义。无论南方北方,一年四季都可用此技术进行繁殖。北京开源创众农业科技计划在未来两年内对栌菊木进行开发研究。